去年年底,國家公布了修訂后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年初,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針對審計報告相關準則面向業內征求意見稿。會計行業的法律法規在不斷改進,會計人也應對國家政策的變動有所跟進。今天就為各位會計人簡單介紹下這兩項新出臺法律法規,以便深入了解。
一.新《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的三大變化
1、會計檔案保管期限延至30年
2015年12月11日公布了修訂后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該法規在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辦法》將會計檔案定期保管期限由原規定的3年、5年、10年、15年、25年五類調整為10年,30年兩類。其中,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主要會計檔案的最低保管期限延長至30年,其他輔助會計資料最低保管期限延長至10年。
2、明確電子會計檔案的合法地位
在會計檔案管理過程中,對符合電子檔案條件的會計檔案,可通過電子檔案形式保存,降低管理成本。
3、完善會計檔案銷毀流程和要求
保管期滿但未結清的債權債務會計憑證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項的會計憑證不得銷毀,紙質會計檔案需單獨抽出立卷、電子檔案需單獨轉存,保管至未了事項完結時為止。
二.我國擬推行新的審計報告模式
2016年1月7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發布審計報告相關準則征求意見稿,本次修訂涉及7項審計準則,分別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4號——在審計報告中溝通關鍵審計事項》、《1501號——對財務報表形成審計意見和出具審計報告》、《1324號——持續經營》、《1151號——與治理層的溝通》、《1503號——在審計報告中增加強調事項段和其他事項段》、《1502號——在審計報告中發表非無保留意見》及《1521號——注冊會計師對其他信息的責任》。
1、在上市公司審計報告中增加關鍵審計事項,提高審計報告的相關性和決策有用性
關鍵審計事項指注冊會計師認為在當期財務報表審計中最為重要的事項,可能包括注冊會計師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較高的領域或識別出特別風險、財務報表中涉及管理層判斷的領域、當期重大交易或事項對審計的影響。在關鍵審計事項中,注冊會計師需要說明被認定為關鍵審計事項的原因以及如何實施審計工作。
2、提高審計報告的溝通價值,增強審計工作的透明度
著重說明注冊會計師和管理層對持續經營假設的責任,注冊會計師對年報中除已審計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以外的其他信息的責任,“合理保證”、“重要性”、“風險導向審計”等審計核心概念的內涵,注冊會計師發現舞弊及與治理層溝通的責任,明確項目合伙人對審計質量承擔的最終責任等。
3、強化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回應財務報表使用者對持續經營、其他信息、注冊會計師獨立性的關注
第一,強化注冊會計師對持續經營的審計要求,當客戶持續經營情況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時,在審計報告中單設段落予以突出強調;第二,加大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年度報告中其他信息的工作投入,在審計報告中單設段落報告工作結果;第三,要求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報告中聲明其獨立于被審計單位并履行了職業道德方面的責任。